关键词: 特岗教师
第二部分 非法部分
第九章 人文历史常识
160、现当代文学都有哪些名家名著?
(1)鲁迅
原名周树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
主要作品有 1921 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
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4)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
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6)徐志摩
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田汉
著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
他是“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广为流传,现定为国歌。
(8)朱自清
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著名篇目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
(9)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 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10)冰心
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格言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11)巴金
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2)赵树理
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被茅盾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3)曹禺
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4)艾青
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
(15)周立波
主要作品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之一,获斯大林文学奖。
(16)孙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派”创始人。
(17)柳青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18)杨沫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道路。
(19)曲波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20)罗广斌、杨益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
(21)莫言
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 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
(22)陈忠实
《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23)贾平凹
《秦腔》获得矛盾文学奖。
(24)刘慈欣
《三体》获得雨果奖
2025年特岗教师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手机登录下载
长按识别,即可下载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添加
获取1对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